网络是青少年获取信息、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,但网络上的好与坏内容参差不齐,容易对心智尚不健全、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造成伤害。不少读者写信给本报,反映青少年上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,呼吁有关方面形成治理合力,共同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。
“寒假第一天起,孩子们每天都用手机玩游戏”,福建省漳州市读者涂敏霞的孩子刚上初中,最近几个小时沉迷于手机游戏。这让屠敏霞忧心忡忡。
网络游戏很受青少年的欢迎,但也让家长担心。《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0年12月,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已达5.18亿,占网民总数的52.4%;手机网络游戏用户已达5.16亿,占网民总数的52.4%。青少年占很大比例。
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,有关部门要求网络游戏必须引入青少年模式,从使用时间、持续时间、功能、浏览内容等方面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,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一些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模式存在诸多漏洞,而实名制等规定也形同虚设。
屠敏霞说,为了防止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,她启动了青少年模式,设置了4位密码。只有输入正确的密码,才能解除游戏的长度限制。但她很快发现,孩子们玩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声称的上限。原来,在某电子商务平台上,孩子花了几元钱买了一本破解该游戏青春模式的教程,并用一些工具软件强行破解密码,从而成功解除了青春模式的时限。
记者发现,除了破解密码,还有很多方法可以绕过青春模式。例如,时间到了,先注销,然后以旅游模式打开游戏,或者干脆卸载游戏,再下载,再安装。更有甚者,有的网游设置VIP权限,只要充值一定金额,就可以获得解除限制的特权。

除了青少年模式,相关部门还明确要求网络游戏必须实名注册,以达到筛选用户年龄的目的。但身份证号码的身份证、游戏等方式规避了这一规定,有的提供第三方账号登录,以逃避实名制监管。有的要求实名登记,但只需要输入身份证号码,用父母的身份证号码登记,甚至在网上找个身份证号码,这样就可以规避监管。
上海读者陈晨说:“一些网络游戏不仅没有严格限制青少年注册,还主动模糊青少年身份,有意无意地将青少年作为目标用户,诱导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。”。事实上,开放实名认证、识别年轻人身份等规定与企业的商业利益相冲突。因此,一些游戏运营商在实施实名认证系统方面并不积极。